試聽預約
聯(lián)系我們
關注我們
做好情感“接拋球”、當個“笨家長”,春季論壇邀您與孩子一起暖心慢行
發(fā)布時間:2023.02.02 來源:
育兒焦慮已然成為當代社會很多家長的通病,到底是孩子本身的問題還是家長的照護理念、方式方法有問題,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。
4月17日,春季論壇如約而至,由浙江省教科院王健敏教授主持,特邀兒童早期發(fā)展國家級專家、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(yī)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邵潔醫(yī)生和浙江省級機關保俶幼兒園黨支部書記王曉璐園長,就WHO提出的新時代回應性照護理念進行深入的探討,并現(xiàn)場為家長們答疑解惑。
Responsive Caregiving回應性養(yǎng)育
Nature&Nurturing自然和養(yǎng)育
非語言認知
家長陷阱
接拋球
1-5-2-1法則
……
一大波領先理念和專業(yè)方法即將新鮮上演,好學的家長們,請注意接招。
邵潔:回應性照護貫穿在所有養(yǎng)育過程中,處理不良行為可用“1-5-2-1法則”
邵主任先和大家分享了一張大腦認知發(fā)展圖,說明0-3歲是兒童潛力發(fā)展的重要時期,這個階段認知刺激豐富的家庭環(huán)境和敏感的積極養(yǎng)育將對兒童早期語言、社會情緒和認知發(fā)育,乃至今后學業(yè)成就產生重要的影響。
回應性照護貫穿在生活養(yǎng)育的方方面面,從廣義來說,就是要積極養(yǎng)育,它要求家長能敏感了解并滿足兒童健康和營養(yǎng)需求、保護避免傷害、提供早期學習機會,適當反應的互動溝通、情感支持和發(fā)育刺激的穩(wěn)定環(huán)境,即通過“健康、營養(yǎng)、安全、回應性照護和早期學習機會”五大核心策略,達到讓孩子健康成長、并建立自尊、自信的目的。
如何做好回應性照護,邵主任提出四點技巧:一是敏感觀察,及時準確的解讀,尤其是對2-3歲孩子出現(xiàn)第一個違拗期的時候,家長們更要理解其行為背后的原因;二是及時良好的回應,從兒童的視角和需求出發(fā),引導、指導嬰幼兒在社會環(huán)境下,觀察和學習他人的觀點和方式;三是真誠地互動,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;四是通過交流與玩耍,為兒童提供學習機會。
針對幼兒從15-30月齡開始,一不順心,兒童便會失去控制、脾氣發(fā)作,哭叫甚至踢打等普遍現(xiàn)象,也是目前家長頭疼的難題,邵主任先為大家點明了背后的原因:這個階段孩子獨立的欲望也越來越強,語言表達技能和情緒識別和表述能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(fā)展,同時建議對孩子不良行為和情緒的預防和干預,提出了一套“1-5-2-1”法則。
結合兒童在商場大喊大叫的實例,邵主任建議家長:立即及時反應,在離孩子“一臂”遠的距離,以嚴肅的表情發(fā)出平靜清楚的指令“停止尖叫, 好好說話”;等待“5秒”,觀察反應;如不遵從,則重復指令1次;如兒童“2次”未能遵從指令,趕緊帶離現(xiàn)場(最好不要讓其看到表情);當兒童已經在平靜時間或隔離時間安靜了“1分鐘”, 對他的情緒控制給予稱贊,讓兒童恢復活動;如問題再次出現(xiàn),重復執(zhí)行。而在此過程中,家長一定能要以身作則控制情緒,保持溫和、平靜而堅定,這是教會孩子合適行為的最好方式。千萬不要有“負罪”感或道歉,否則會使兒童混淆是非。
王曉璐:高質量的回應性照護,從尊重孩子開始
在回應性照護理念和技巧上,王園長和邵主任保持高度一致,她還特別提醒在座家長一點:過早教育孩子本應由自己探究的事物,會阻礙孩子對事物的了解與探索(讓·皮亞杰)。想要實現(xiàn)高質量的回應性照護,其原點就是尊重孩子。
接下來她以豐富的實踐經驗給我們分享了回應性照護的實施步驟、技巧和操作方法。王園長提出,回應性照護主要分四步走:觀察孩子的行為(動作、聲音、表情和口頭請求)、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需要(成人的內心活動層面)、給予恰當?shù)幕貞?。比如這個關于小朋友手夾傷的案例,老師們即便一眼明了發(fā)生了什么事情,卻依然通過及時詢問——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安慰——繼續(xù)觀察確定孩子的需求——讓孩子自己探索提供學習機會——肯定孩子、回應結束,勘稱一個完美的回應閉環(huán)。
結合案例,王園長還提醒家長,陪伴嬰幼兒時要積極主動、全心全意的投入;在與孩子一輪輪的拋接球過程中,家長要和孩子共情,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;在回應時也要懂得適時退位,不著急介入,不直接說出結果,做個“笨家長”;此外,還要求照護人在回應中建立安全、信任、溫暖、積極的親子關系。
雖然講了這么多案例,但王園長還特別強調家長千萬不可以將其作為標準去執(zhí)行,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,家長們要學習的是方法背后的理論支撐,然后學著與孩子互動溝通,從心理解孩子,一起走進孩子的內心。
沙龍互動:給孩子成就感,走在孩子的后面
再多的聆聽,不如面對面的溝通,本次圓桌沙龍環(huán)節(jié),特邀奇妙園家長代表與三位專家一起共議育兒難題,面對線上線下網友的隨機性問題,專家們上演了一出“回應性沙龍”的好戲?,F(xiàn)將部分節(jié)選如下,想聽完整版的家長請點擊左下角原文鏈接觀看完整回放。
01爺爺奶奶帶孩子,媽媽不給玩手機,就會大哭大鬧怎么辦?
專家:2歲以內的孩子不能有任何視頻暴露,沉迷手機會讓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得不到發(fā)展,如果孩子沉迷手機,甚至不關注周圍的環(huán)境,建議看一下醫(yī)生。
02孩子26個月,跟奶奶一起生活,語言發(fā)育不好,得不到孩子的回應,該怎么辦?
專家:這個年紀的語言發(fā)育不僅要看語言表達、語言理解、手勢理解等多個方面,非常復雜,最好進行專業(yè)評估,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干預。
03孩子攀爬的時候不斷失敗,媽媽一直鼓勵卻導致了孩子的反感,怎么辦?
專家:家長要清楚你當下的目的是什么?是讓孩子爬到最高嗎?在這個過程中,您是不是忽視了孩子的害怕,但其實孩子已經每一次都進步了。她可能有點受挫,所以家長要理解她,告訴她你爬得非常好,比昨天進步了,讓孩子有成就感。
04近期發(fā)現(xiàn)孩子自我意識非常強,走累的時候一定要家長回過頭來,走到她的位置坐上推車,這是為什么?
專家:孩子有這個行為,是不是因為你走到了孩子的前面?她的自我意識在發(fā)展,她也想引起你的注意。同時,還是要從孩子的成就感來出發(fā),可能她感到受挫了。孩子如果走不動,可以陪她坐一會兒,應該跟著孩子,而不是讓孩子跟著你。家長也可以示弱,告訴孩子媽媽也不是完美的,也有缺點,讓孩子也能夠接受自己的失敗。
正如王教授所言,真正的教育應該暖心、慢性,家長應該走在孩子的后面,關注孩子的需求,用心靈體察,才能做好高質量的回應性照護,從而協(xié)助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好的發(fā)展。相信也唯有如此,才是解決家長育兒焦慮的智慧之道。